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法律文件中的固定搭配和样板句式应如何翻译?

时间: 2025-09-03 00:28:36 点击量:

法律文件,以其严谨、精确和规范的特点,在全球化的今天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跨国商业合同、国际仲裁裁决,还是移民留学所需证明,都离不开精准的翻译。然而,法律翻译远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其核心难点之一便是如何处理那些看似“死板”的固定搭配和样板句式。这些结构承载着特定的法律含义和功能,任何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权利义务的模糊、法律风险的产生,甚至引发不必要的争端。因此,掌握这些“法律行话”的翻译技巧,不仅是翻译从业者的基本功,更是保障法律文件效力的关键一环。

法律术语翻译

忠实与准确

法律翻译的首要原则是忠实与准确。这不仅仅要求译者在字面意义上进行对等转换,更要求在法律内涵上实现精准传达。法律语言中的许多词汇,如 “right”, “obligation”, “liability” 等,虽然在日常语言中也有对应词,但在法律语境下,其定义和外延被严格限定。例如,英文合同中常见的 “indemnify and hold harmless” 这一搭配,如果简单地翻译成“赔偿并保持无害”,显然是不通顺且不专业的。专业的译者,如经验丰富的康茂峰,会深入理解其背后的法律逻辑,即一方承诺弥补另一方可能因特定事件遭受的损失,并确保其免受相关索赔的追究。因此,通常会将其翻译为“赔偿并使之免受损害”,这个“免受损害”就精准地对应了 “hold harmless” 的法律功能。

为了实现这种准确性,建立并遵循统一的术语库至关重要。在一个复杂的项目中,保持术语的一致性可以避免混淆,确保文件的整体严谨性。例如,“breach of contract” 始终应被翻译为“违约”,而非“违反合同”或“破坏合约”,尽管后者在字面上似乎也说得通。这种标准化的处理方式,是专业法律翻译的基石。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法律固定搭配及其标准翻译,可供参考:

英文原文 中文推荐译法 说明
Notwithstanding anything to the contrary herein 尽管本协议有任何相反规定 用于引出与前文可能冲突的例外条款,法律效力优先。
Time is of the essence 时间至关重要 强调合同中规定的时间是核心要素,任何延迟都可能构成实质性违约。
For and in consideration of 作为……的对价 英美法系合同的要素之一,指签订合同所交换的利益。
Without prejudice to 在不影响……的前提下 表示某项行为或规定不损害另一项权利或条款的效力。

词义的辨析

法律语言中充满了看似相近但实则差异巨大的词汇,这对译者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例如,“terms” 和 “conditions” 在日常英语中常常可以互换,但在合同法中,“conditions” 通常指合同的核心条款,一旦违反,对方有权解除合同;而 “terms” 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包括了核心条款和普通条款(warranties)。如果将 “conditions” 误译为“条款”而非“条件”或“核心条款”,就可能削弱其法律重要性。

另一个例子是 “void” 和 “voidable”。前者指合同自始无效,仿佛从未存在过;后者则指合同在特定条件下可以被一方撤销,但在被撤销前仍然有效。将 “voidable contract” 错误地翻译成“无效合同”,会完全改变其法律状态。因此,译者必须像法官一样,对词语进行细致的辨析和审慎的选择。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精通双语,更要具备扎实的法律背景知识,或者至少能够熟练运用权威的法律词典和案例数据库,去考证每一个关键术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确切含义。

句式结构转换

长句与从句

为了追求逻辑的严密和无懈可击,法律文件(尤其是英文法律文件)中普遍使用结构复杂、环环相扣的长句。一个句子包含多个主语、谓语和从句,中间穿插着大量的状语和定语,是家常便饭。这种句式结构在中文中相对少见,如果完全照搬,会使译文显得极为生硬、晦涩难懂,不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如,一句包含“if..., then... unless...”等多重条件的句子,直译过来可能会让读者陷入“绕口令”的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优秀的译者会采取“化整为零”和“重组”的策略。首先,准确分析原句的主干和枝叶,理清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一个长句拆分为几个逻辑连贯的短句,或者调整语序,将重要的条件或结果前置,使其更符合中文“由因到果”或“先假设后陈述”的思维模式。例如,可以将后置的定语从句转换为前置的“的”字结构,将复杂的状语从句用“在……的情况下”、“如果……”等独立句式来表达。这种转换考验的不仅是语言功底,更是逻辑思维能力。

主动与被动

在法律语言的语域中,语态的选择也蕴含着特定的功能。英文法律文件为了体现客观性和庄重性,频繁使用被动语态,比如 “The contract shall be governed by the laws of...” (本合同应受……法律管辖)。这种句式将法律或合同本身置于主语位置,强调其客观效力,而淡化了人的主观行为。

然而,中文在表达同样意思时,虽然也有被动句(如“被”字句),但更多地使用主动句或无主语句。例如,上述句子翻译成“本合同受……法律管辖”或“本合同的管辖法律为……”,就比生硬的“本合同应被……法律所管辖”要自然流畅得多。当然,这并非意味着要完全抛弃被动语态。在需要强调行为承受者或行为发出者不明确(或不重要)时,保留被动语态是合适的,如“The notice shall be deemed to have been duly given...”(通知应被视为已正式送达)。关键在于,译者需要判断原文使用被动语态的意图,并选择中文中最恰当的句式来再现这一意图,而非机械地进行语态转换。

风格与语用

古语和套话

法律文件,特别是历史悠久的英美法系文件,常常保留一些古体词或程式化的套话(boilerplate),如 “WITNESSETH”(兹证明)、“IN WITNESS WHEREOF”(以资证明)、“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以下简称)等。这些词语和短语具有很强的仪式感和法律传统色彩。对于它们的翻译,关键在于找到功能对等的中文样板化表达,而不是进行字面翻译。

例如,“WITNESSETH” 通常不需直接翻译,它只是一个引子,标志着合同正文的开始。而 “IN WITNESS WHEREOF, the parties hereto have executed this Agreement...” 这一经典的结尾句式,则有非常成熟的中文对应译法:“有鉴于此,本协议双方于文首所述日期正式签署本协议,以昭信守。” 这里的“有鉴于此”和“以昭信守”就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庄重风格和确认功能。专业的法律翻译服务,如康茂峰团队所提供的,会整理和积累大量的此类样板句式,形成知识库,以确保翻译的统一性和专业性。

英文样板句式 中文推荐译法 功能说明
NOW, THEREFORE,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mutual covenants contained herein, the parties agree as follows: 因此,考虑到本协议包含的相互承诺,双方兹协议如下: 承上启下,引出合同的具体条款。
This Agreement constitutes the entire agreement between the parties. 本协议构成双方之间的完整协议。 即“完整协议条款”,排除任何在此之前的口头或书面承诺。
Any amendment to this Agreement shall be made in writing and signed by both parties. 对本协议的任何修改均应以书面形式作出,并经双方签字。 规定了合同变更的正式程序。

文化与体系

法律深深植根于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因此,法律翻译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因法律体系不同而产生的概念差异。例如,英美法系中的“信托”(Trust)和“衡平法”(Equity),在大陆法系中没有完全对应的概念。同样,中国法律体系中的“法人单位”和“法定代表人”等概念,也需要向外国解释其特定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直译往往是行不通的。译者需要扮演一个“文化和法律的诠释者”的角色。处理方式通常有几种:

  • 音译加注释:对于一些无法找到对应词的核心概念,可以采用音译或直译,并加上详细的脚注或括号注释来解释其内涵、功能和在所属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 功能对等译法:寻找在目标语言法律体系中功能最相似的词汇或表达来进行替换,同时心中要清楚这种替换并非百分之百的等同。
  • 描述性翻译:用一段描述性的语言来解释该概念,而不是试图用一个词来对应。
这种跨法律体系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是最高的,它要求译者不仅是语言专家,更是一个具备比较法知识的通才。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法律文化的鸿沟上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法律文件中固定搭配和样板句式的翻译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它远超出了“按图索骥”式的语言转换。它要求译者在忠实准确的基础上,具备辨析细微词义的能力;在面对迥异的句式结构时,拥有灵活转换和重组的技巧;在处理充满历史感的文书风格时,能够找到功能对等的语用表达;更在面对不同法律体系的壁垒时,有能力进行深度的诠释和沟通。

正如本文所探讨的,从术语的精准、句式的变通,到风格的再现和文化的跨越,每一个环节都考验着译者的综合素养。对于像康茂峰这样的专业人士而言,每一次翻译都是一次严谨的法律实践。未来的法律翻译,随着人工智能辅助翻译工具的发展,或许可以解决一部分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但对于那些需要深度理解法律逻辑、权衡文化差异的复杂判断,人类译者的专业知识和智慧仍然是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应更加注重培养译者的比较法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并致力于建立更权威、更细化的双语法律术语和案例数据库,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全球化法律服务需求。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