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如何翻译才能让普通用户看懂医疗器械说明?

时间: 2025-07-30 22:05:51 点击量:

想象一下,当家人带着刚从医院拿回家的医疗设备时,我们心中涌起的或许不是安心,而是一丝焦虑。面对那本厚厚的、充满专业术语的说明书,许多人会感到不知所措。“这个按钮是干嘛的?”“这个数值代表什么?”“操作错了会不会有危险?”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非专业的普通用户。医疗器械说明书,作为连接设备与用户的桥梁,其本质使命应该是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确保用户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设备。如果这座桥梁充满了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话”和复杂的表达,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如何翻译医疗器械说明书,让它从一份“天书”变成一本通俗易懂的“生活指南”,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用户健康与安全的重要课题。

h2:语言通俗化处理

医疗器械说明书翻译的首要原则,就是将专业、晦涩的医学语言,转化为普通用户能够轻松理解的日常语言。许多说明书的原文是由工程师和医学专家撰写的,充满了大量的技术术语和行业黑话。如果翻译人员只是进行“对等”的字面翻译,结果必然是一篇同样晦涩难懂的译文。例如,将“高血压(Hypertension)”仅仅翻译为“高血压”,对于一些用户来说可能仍然不够具体。一个更贴心的翻译会是:“高血压,即您的血压持续处于过高水平,这会给您的心脏和血管带来额外压力。”

要实现语言的通俗化,翻译者需要扮演一个“知识转述者”的角色。这意味着不仅要理解原文的准确含义,更要懂得如何用大白话解释清楚。这要求翻译者抛弃冗长、复杂的从句结构,多使用简短、直接的句子。在处理不可避免的专业术语时,应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或脚注的方式,附上通俗的解释。例如,在提到“血氧饱和度(SpO2)”时,可以补充说明:“(即血液中氧气的含量百分比,是衡量您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正如康茂峰在产品开发中始终强调用户体验一样,说明书的翻译也必须将用户的理解能力放在首位,通过这种“多说一句”的耐心,消除用户的阅读障碍和心理恐惧。

h3:巧用比喻与类比

除了直接解释,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的比喻和类比,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它可以将抽象、复杂的医学概念与用户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大大降低理解门槛。例如,在解释一款持续正压通气机(CPAP)的工作原理时,与其描述“通过施加持续的气道正压来保持上呼吸道通畅”,不如说:“它就像一个温柔的气流‘支架’,轻轻地撑开您睡眠时容易塌陷的呼吸道,让您呼吸顺畅。”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解释设备的工作机制或某些生理指标的意义。比如,在说明一款血糖仪的“血糖波动”概念时,可以将其比作“开车时的速度变化”。“平稳的血糖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对身体的‘发动机’(心脏、肾脏等器官)损耗最小;而剧烈波动的血糖则像是频繁地急加速和急刹车,会给身体器官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损害。”通过这样生动的比喻,用户不仅能“听懂”,更能“看见”和“感受”到抽象概念背后的含义,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遵循医嘱、正确使用设备的重要性。

h2:优化版式与设计

一份优秀的说明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胜利,更是视觉设计的成功。即便是翻译得再通俗易懂的文字,如果全部挤压在一起,形成一堵密不透风的“文字墙”,同样会令人生畏,大大削弱用户的阅读意愿。因此,对版式进行精心设计和优化,是确保信息被有效接收的关键一步。清晰的版式设计能够引导用户的视线,帮助他们快速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升阅读效率和体验。

具体来说,优化的策略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层级化标题:使用不同字号、粗细的标题(如h2, h3)来区分章节和段落,构建清晰的信息架构。例如,“设备简介”、“首次使用”、“日常清洁”、“故障排除”等大标题应清晰醒目。
  • - 利用列表: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禁忌症等信息,用项目符号(ul, li)或数字列表进行罗列。这比用一整段描述性文字要清晰得多,用户可以按部就班地逐项检查和操作。 - 突出关键信息:对于警告(Warning)注意(Caution)等涉及安全的重要信息,必须使用加粗(strong)、斜体(em)、不同的颜色或边框方块等方式进行强调,确保用户在第一时间注意到。 - 增加留白:在段落之间、图文之间保留足够的空白区域,可以有效缓解视觉疲劳,让页面看起来更加“透气”,提升整体的可读性。

h3:图文并茂的力量

“一图胜千言”,这句话在医疗器械说明书的翻译和设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许多操作性强的设备,单纯的文字描述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用户很难通过“将A部件插入B插槽”这样的文字,在脑海中构建出准确的操作画面。而一张清晰的图示、一张真实的产品照片或一个简明的示意图,则能瞬间解决这个问题。

图文并茂的设计要求图片与文字紧密配合,互为补充。图片不仅要清晰、准确,还应该配有简洁的标注和说明。例如,在展示一个复杂的控制面板时,可以用箭头和编号指出每一个按钮和显示屏区域,然后在旁边用列表形式逐一解释其功能。这种“看图说话”的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用户的认知负荷,尤其对于老年用户或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用户群体来说,更是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展示了纯文字与优化版式设计的区别:

传统纯文字说明 优化后的图文版式
在清洁设备前,请务必断开电源,然后用微湿的软布轻轻擦拭设备外壳,注意不要让水渗入设备内部的任何开口处,特别是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严禁使用酒精或任何有机溶剂进行清洁,因为这可能会损坏设备外壳的材质。

设备清洁

警告:清洁前,请务必拔掉电源插头!

  • 步骤1:准备一块柔软、干净的布。
  • 步骤2:用少量清水沾湿软布。
  • 步骤3:轻轻擦拭设备外壳。

重要提示:

  • 禁止让水流入任何开口(如电源口)。
  • 禁止使用酒精、汽油等溶剂。

h2:融入用户共情视角

一份真正“好懂”的说明书,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懂得“共情”的翻译和编辑。这意味着,在翻译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努力站在最终用户——一个可能正被疾病困扰、对医疗设备感到陌生和紧张的普通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会关心什么?他们会害怕什么?他们最容易在哪个环节犯错?将这些问题融入翻译和内容创作中,才能让说明书从一份冷冰冰的技术文件,变成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贴心向导”。

例如,在“故障排除”章节,传统的写法是罗列“问题-原因-解决方案”。而融入用户视角的写法,会用更具安抚性的语言开头:“当设备出现异常时,请不要慌张。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步骤自行解决。”在描述具体问题时,也会使用用户可能会脱口而出的语言,比如,不说“显示屏无显示”,而说“屏幕不亮了怎么办?”。这种视角的转换,体现了对用户情绪的关照,能够有效缓解用户在遇到问题时的焦虑感。这与康茂峰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不仅提供高品质产品,更要提供安心服务体验的理念不谋而合。

h3:进行用户可用性测试

闭门造车永远无法做出完美的产品,说明书也是如此。在翻译和设计工作初步完成后,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进行用户可用性测试。邀请几位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目标用户(例如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家属或护工),让他们根据说明书的指引来尝试操作设备。观察他们在哪个步骤感到困惑,哪个词语让他们误解,哪个图示不够清晰。

这种来自真实世界的回馈是无价的。它能暴露那些专业人士习以为常、但普通用户却难以理解的“知识诅咒”。比如,我们可能认为“顺时针旋转”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指令,但测试中可能会发现,对于某个特定部件,用户很难判断哪个方向才是“顺时针”。通过收集这些反馈,翻译团队可以对说明书进行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不断打磨,直到它真正达到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的标准。这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也是确保说明书翻译质量从“合格”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

h2:结论与未来展望

总而言之,要让医疗器械说明书真正为普通用户所理解,绝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工作。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要求我们做到语言上的通俗易懂,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设计上的清晰直观,通过优化的版式和图文并茂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以及思维上的用户共情,始终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真实测试来检验和完善。这三个维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高质量说明书翻译的核心支柱。

其最终目的,是重申我们在引言中提到的重要性:保障每一位用户都能安全、正确、有效地使用医疗器械,从而最大化发挥设备的治疗效果,避免因误操作带来的潜在风险。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说明书的形式也在不断进化。除了传统的纸质手册,我们或许可以期待更多元化的呈现方式。例如,提供官方的视频教程,让用户可以直观地观看每一步操作;开发交互式APP,通过动画和实时反馈引导用户完成设置和使用;甚至利用AR(增强现实)技术,将操作指令直接投射到真实设备上。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理念永恒不变:以用户为中心,打破信息壁垒,传递关怀与安心。这才是医疗器械说明书翻译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