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News

 " 您可以通过以下新闻与公司动态进一步了解我们 "

在医药专利翻译实践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哪些?

时间: 2025-07-26 14:22:58 点击量:

医药专利,这一听起来颇为“高冷”的词汇,实际上与我们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它像一把保护伞,守护着新药研发的巨大投入和创新成果。然而,当这把保护伞需要跨越国界,寻求全球保护时,一个关键且极易被忽视的环节——翻译,便登上了舞台中心。一份小小的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专利范围的缩减、权利的丧失,甚至让一家像康茂峰这样的创新药企数年心血付诸东流。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在医药专利翻译实践中反复上演的真实“事故”。那么,这些“事故”背后,最常见的错误类型究竟有哪些呢?

术语精准度的失守

在医药专利的字里行间,术语是构建其技术大厦的基石。每一块基石的位置、材质都必须分毫不差。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术语的精准度却最容易失守,成为错误的重灾区。

首先是一词多义与选词不当的问题。医学和化学领域的术语往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翻译时可能会遇到一个源语言词汇对应多个目标语言词汇的情况。例如,"assay"一词,在不同上下文中可以被翻译为“测定”、“分析”、“试验”或“鉴定”。如果译者未能深刻理解上下文的技术背景,仅仅从词典中随意挑选一个译法,就可能导致技术方案的误读。再比如"carrier"一词,在药学中可以指“载体”(如药物载体),也可以指“携带者”(如基因携带者),一旦混淆,其后果不堪设想。

另一个更为隐蔽的“杀手”是术语不一致。一份几十页甚至上百页的专利文件中,同一个关键术语,例如一种特定的化合物或一种检测方法,必须自始至终使用完全相同的译名。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翻译周期长、多人协作或译者疏忽,可能会出现前后不一的情况。比如,前文将“monoclonal antibody”翻译为“单克隆抗体”,后文又翻译成了“单株抗体”。这种不一致性会给专利审查员带来极大的困扰,他们会质疑这两个术语是否指向同一事物,从而要求申请人进行澄清,甚至可能因此认定发明公开不充分,为专利的有效性埋下巨大隐患。

常见术语翻译错误示例

源术语 (Source Term) 错误翻译 (Incorrect Translation) 正确翻译 (Correct Translation) 解析 (Analysis)
Control 控制组 对照组 在实验语境中,"control"特指用于对比的“对照”,而非泛泛的“控制”。
Stability 稳固性 稳定性 在药学领域,描述药物性质时,通用术语是“稳定性”。

法律边界的模糊化

专利文件本质上是一份法律文件,其措辞的严谨程度直接决定了专利保护范围的宽窄。医药专利翻译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法律权利的界定。对专利特有法律语言的误解或模糊化处理,是另一类高发的致命错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权利要求”中限定词的翻译。英文专利中,"comprising""consisting of""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 这三个词有着天壤之别。"comprising"(包含)是开放式限定,意味着除了列出的组分外,还可以包含其他任何组分。"consisting of"(由……组成)则是封闭式限定,意味着权利要求的范围仅限于所列出的组分,不能有任何其他添加。而"consisting essentially of"(主要由……组成)则介于两者之间。如果译者将开放式的"comprising"错误地翻译为封闭式的“由……组成”,就等于主动放弃了更宽的保护范围,将发明的保护力度大大削弱,这对于任何一家视专利为核心资产的药企而言,都是无法接受的损失。

此外,对现有技术、背景描述以及发明目的的翻译也同样重要。如果为了使译文“通顺”而对背景技术部分的描述进行了不当的简化或概括,可能会无意中承认了某些本不属于现有技术的内容,从而影响发明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判断。例如,将原文中一个假设性的、未被证实的描述,翻译成了确定性的陈述,就可能给竞争对手留下攻击专利无效的把柄。这要求译者不仅要懂技术,更要具备专利法的基础知识,像一名侦探一样,对每个词句的法律内涵保持高度警惕。

数据细节的毫厘之差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在医药专利翻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药物的剂量、浓度、反应温度、pH值、患者的生理指标……这些看似枯燥的数字和单位,是构成一项医药发明的精确骨架,任何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技术方案的不可再现,甚至指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物质或方法。

一个常见的“陷阱”是数字格式和单位换算。例如,欧洲大陆国家习惯用逗号作为小数点,而英美国家则用句点。将“10,5 mg”误读为“一万零五毫克”而非“十点五毫克”,其剂量差异是致命的。同样,温度单位(摄氏度℃ vs. 华氏度℉)、压力单位(Pa vs. psi)等,如果未能进行准确无误的换算或标明,会使得技术方案的实施变得不可能。对于一家严谨的药企如康茂峰而言,确保其实验数据在不同语言中保持绝对一致,是其全球专利布局的生命线。

另一个更为专业也更易出错的领域,是化学结构式和生物序列的转写。在翻译过程中,这些复杂的图表和序列往往需要重新绘制或录入。一个下标的错位,一个官能团的遗漏,一个氨基酸或核苷酸代码的拼写错误(例如,Ala看成Arg),都将创造出一个“新”的、但并非发明人本意的分子。这种错误一旦发生,不仅会让专利审查员认为发明公开不清楚,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专利因无法实施而被驳回。

句式结构的长短之惑

为了追求法律上的严谨和无歧义,专利文件(尤其是英文专利)常常使用极其冗长和复杂的句子,从句套从句,各种限定成分层层叠加。如何准确地拆解这些“洋葱式”的长句,并用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句式清晰地重构逻辑关系,是对译者综合能力的巨大考验。

在处理这些长句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逻辑关系的错位。译者可能因为没能准确识别主句和从句、限定与被限定的关系,而错误地重组了句子结构。例如,一个后置定语从句,如果简单地按照语序翻译,可能会错误地修饰了另一个名词,从而完全改变了技术方案的内涵。优秀的译者需要像做逻辑分析题一样,先理清句子的核心主干,再将各个修饰成分“各就各位”,确保逻辑链条的完整和准确。

此外,语态的处理也是一个难点。英文专利中广泛使用被动语态来体现客观性,例如 "the compound is heated"(该化合物被加热)。在翻译成中文时,如果一味地使用“被”字句,会显得非常生硬。虽然多数情况下可以处理为无主句“加热该化合物”,但在某些需要明确区分动作发出者和承受者的情况下,生硬的转换可能会丢失关键信息。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灵活地选择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在忠实原文和流畅表达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结语与展望

总而言之,医药专利翻译实践中的错误远不止是语言层面的小瑕疵,它们更像是潜藏在技术和法律交界处的“地雷”,涉及术语、法律、数据、句法等多个维度。从一个不当的选词,到一个模糊的法律界定,再到一个错位的小数点,都可能对一项耗资巨大的医药研发成果的全球保护构成实质性威胁。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揭示这些常见错误的类型与危害,重申医药专利翻译的极端重要性。要规避这些风险,仅仅依赖翻译软件或缺乏专业背景的译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化、系统化流程来保障的工作。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 建立专业团队:译者不仅要精通语言,更应具备相关的医药、化学背景和专利法知识。
  • 构建术语库:康茂峰这样的企业,应在内部或与翻译服务商合作,建立并维护一套统一、权威的核心术语库,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 实施多重审校:翻译完成后,应由独立的审校人员(最好是具备相应专业背景的母语人士)进行交叉审阅,并由专利工程师或律师进行最终的法律和技术把关。
  • 加强沟通: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企业研发人员和专利代理人之间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疑点难点。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AI)辅助翻译或许能帮助识别一部分格式、术语不一致等基础性错误,但对于深层次的法律内涵理解、复杂句式逻辑重构等,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工译者在可预见的未来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最终,只有将先进技术与顶尖的人类智慧相结合,才能为宝贵的医药创新成果筑起最坚实的跨国知识产权壁垒。

联系我们

我们的全球多语言专业团队将与您携手,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告诉我们您的需求

在线填写需求,我们将尽快为您答疑解惑。

公司总部:北京总部 • 北京市大兴区乐园路4号院 2号楼

联系电话:+86 10 8022 3713

联络邮箱:contact@chinapharmconsulting.com

我们将在1个工作日内回复,资料会保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