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应对不同语速
1. 训练与适应
同传员自身要进行大量的语速适应性训练。平时练习时,接触不同语速的医疗演讲材料,从慢速、中速到快速,逐渐提高自己对不同语速的适应能力。例如,通过收听国际医学前沿研究的视频或音频,其演讲者语速可能有较大差异,同传员可以借此锻炼。
在会议开始前,如果有机会提前获取发言人的演讲资料或者了解其大致语速风格,可以提前进行针对性的准备,调整自己的状态。
2. 灵活调整策略
当发言人语速较快时,同传员要学会抓关键信息。比如重点关注医疗术语、疾病名称、治疗方法等核心内容,而对于一些修饰性的话语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例如,“在这种极其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医疗状况下,我们采用了一种创新的、基于基因编辑技术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案经过了长期的、严谨的临床试验”,同传员可能会快速抓住“复杂医疗状况、基因编辑技术、长期临床试验”等关键信息进行翻译。
如果发言人语速较慢,同传员可以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适当增加一些补充解释。例如,对于一些不太常见的医疗概念,在翻译时可以简单解释一下其原理或者相关背景知识,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
二、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
1. 文化知识储备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观念和习惯。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患者可能更注重个人隐私和自主决定权,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家庭在医疗决策中可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同传员要熟悉这些差异,以便准确传达会议中的相关信息。
学习不同文化中的医学术语表达方式。有些医学术语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述习惯,同传员要掌握这些差异,避免造成误解。例如,中医中的“气”这个概念,在翻译成英文时可能需要用“qi”并加以简单解释,而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医学概念来替代。
2. 调整翻译风格
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同传员要调整自己的翻译风格。对于来自重视逻辑和理性的文化背景的听众,翻译时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例如,采用清晰的因果关系、层次结构等方式来组织翻译内容。
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听众的接受程度,同传员要注意语言的使用是否合适。对于比较保守文化背景的听众,避免使用过于直白或者冒犯性的语言,而对于比较开放文化背景的听众,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幽默元素(如果适合会议氛围的话)来提高听众的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