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翻译有其独特性,涉及众多专业术语和严谨的表达。在进行语言风格调整时,首先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医学术语有深入的掌握。例如,在英语和汉语之间,“hypertension”对应的是“高血压”,这是最基本的术语转换。如果译者对术语掌握不准确,会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
医学翻译需要遵循医学领域的规范。不同的医学分支可能有不同的表述习惯,比如外科手术的描述和内科疾病诊断的表述就存在差异。译者必须了解这些规范,才能准确调整语言风格。就像在描述手术步骤时,用词要精准,顺序不能错乱,以确保译文能为医学专业人士准确理解。
当医学翻译的受众是专业医疗人员时,语言风格应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精确性。例如在翻译医学研究论文时,使用专业术语、复杂的句子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像“the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is disease is related to the abnormal activation of certain genes”(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与某些基因的异常激活有关)这样的句子,在面向医学专家的翻译中无需过度简化。
当受众是普通患者时,语言风格就需要通俗易懂。例如在翻译医学科普文章时,要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医学术语。如果把“myocardial infarction”直接翻译成“心肌梗死”,患者可能不太理解,而可以调整为“心脏的血管堵塞,导致心肌坏死”,这样更便于患者理解。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学表达也存在差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体的疾病状态,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可能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疾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种文化差异。例如中医中的“气血”概念,很难直接在英语中找到完全对应的术语,译者可能需要采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如“qi and blood, which in Chinese medicine refer to the vital substances and energy that circulate in the body”(气和血,在中医里指的是在体内循环的重要物质和能量)。
文化因素还体现在医学等方面。有些国家对于疾病的告知方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在翻译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医学文本时,语言风格要符合目标文化的要求,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在医学翻译中,语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在一份正式的医学报告中,语言风格应该是严谨、正式的。例如“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test results, the patient's white blood cell count is abnormally high”(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异常高)。
而在医学交流的口语语境中,语言风格则可以更加灵活。比如医生之间在讨论病例时可能会说“This patient has a really high white cell count, what do you think?”(这个病人的白细胞计数很高,你怎么看?)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调整译文的语言风格。
医学翻译中的语言风格调整方法是多方面的。要基于医学术语和规范,根据受众、文化因素和语境等不同方面进行调整。这有助于提高医学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对医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医患之间的沟通还是不同文化间医学知识的交流都有着重要意义。未来在医学翻译领域,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不同语言文化间复杂的医学概念转换,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医学交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