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翻译对专利侵权判定的影响非常大,因为专利文件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专利的保护范围和侵权判定的准确性。以下是专利翻译对专利侵权判定的几个主要影响方面:
1. 保护范围的确定
专利的保护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的,而权利要求书的翻译必须准确反映原文的范围。如果翻译存在错误,可能导致保护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扩大保护范围:如果译文将权利要求的范围翻译得比原文更广,可能会将原本不属于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纳入保护范围。这可能导致竞争对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侵犯了专利,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缩小保护范围:反之,如果译文将权利要求的范围翻译得过窄,可能会导致原本属于专利保护的技术方案被排除在外。这将削弱专利的保护力度,使得侵权者更容易规避专利侵权的指控。
2. 侵权判定的准确性
在进行专利侵权判定时,法院或专利行政部门需要比较被控侵权技术与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如果专利文件的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错误的技术特征对比:不准确的翻译可能使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在译文中失去其原本的含义,从而导致在侵权比对时,将不相同也不等同的技术特征误判为相同或等同,或者反之。这将直接影响侵权判定的结果。
等同原则的适用: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被控侵权技术与专利权利要求的文字表述不完全一致,但如果它们在功能、效果和手段上基本相同,也可能被认定为侵权。如果翻译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对等同特征的判断,从而影响侵权判定的结果。
3. 证据的可信度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专利文件的译文可能作为证据提交。如果译文存在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其可信度将受到质疑,从而影响法院对案件的判断。
译文的权威性:法院通常会要求提供高质量的专利翻译件,并对翻译的准确性进行审查。如果译文存在明显的错误或不一致,法院可能会对整个专利的有效性和侵权指控产生怀疑。
证据的可采性:在某些司法管辖区,不准确的翻译可能导致译文不被接受为有效证据,从而削弱了专利持有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4. 公众的认知和信赖利益
专利文件是向公众公示的法律文件,公众有权根据专利文件的内容来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如果由于翻译错误导致公众对专利保护范围的理解产生偏差,将影响公众的信赖利益。
误导公众:错误的翻译可能使公众误以为某些技术不在专利保护范围内,从而进行相关的研发、生产或销售活动。一旦专利持有人日后通过纠正翻译错误来扩大保护范围,将会对公众的信赖利益造成损害。
公平竞争环境:不准确的翻译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得潜在侵权者可能因翻译错误而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而真正的创新者则可能因此受到抑制。
5. 国际申请的特殊情况
对于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国际申请,由于涉及多种语言的转换,翻译错误的影响更为复杂。
译文错误的类型:国际申请的译文错误可能包括保护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技术方案的变形、不定冠词和单复数的误译等。这些错误类型在判定侵权时需要特别注意,因为它们可能涉及不同国家的法律和实践。
补救措施:根据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117条的规定,对于因译文错误导致保护范围超出或小于国际申请原文的情况,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这显示了中国在处理国际申请译文错误时的严格性和复杂性。
专利翻译对专利侵权判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为了确保专利的有效性和侵权判定的准确性,专利申请人和持有人应重视专利翻译的质量,尽量避免因翻译错误而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