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利翻译在全球知识产权保护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专利的保护范围和有效性。以下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解析专利翻译如何影响专利保护范围。
一、专利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标准
基本原则
符合专利特点原则:译文应符合专利的法律和技术特性,使用国际通用的专利术语,避免使用日常用词。
忠实原文原则:译文应完整、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所有信息,不增不减,不错译漏译。
术语统一原则:术语的选择应准确,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习惯,并在整篇译文中保持一致。
行文通顺原则:译文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行文清晰易懂,避免歧义。
标准
字面翻译:多数国家(如PCT、美国和日本)要求专利翻译采用逐字对译和字面翻译的方法,以确保译文与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高度一致。
符合法律和技术标准:译文需符合目标国家的法律和技术标准,包括特定的格式、术语和程序要求。
二、专利保护范围的定义和法律要求
定义
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和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包括前序部分和特征部分,这些部分共同限定了专利的保护范围。
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以表示在图片或照片中的该外观设计专利产品为准。
法律要求
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解释:需结合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专利审查指南》的相关规定。例如,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通常不被授予专利权。
折衷原则:我国专利法采用折衷原则,即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质内容来确定,说明书和附图可以用来解释权利要求书。
三、专利翻译对专利保护范围的影响案例分析
案例一:基于PCT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限制
案例详情:在一个专利侵权诉讼中,基于PCT申请授予的专利权中权利要求书存在译文错误,导致保护范围超出国际申请的原文所表达的范围。根据中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一百一十七条规定,这种情况下以依据原文限制后的保护范围为准。
影响:译文错误致使保护范围缩小,增加了不构成侵权的风险。这显示了准确翻译在维护专利保护范围中的重要性。
案例二:说明书译文错误对专利诉讼的影响
案例详情:在一个专利无效的行政诉讼案中,第三人利用证据A(基于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授予的专利)中的实施例1来质疑专利权人的产品权利要求是否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原告在诉讼过程中发现,在证据1的PCT公开文本中实施例1使用的溶剂为“warm toluene(热甲苯)”,但在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申请授权文本中被错误翻译为“热甲醇”。这一错误导致本领域技术人员无法依据证据1的实施例1所公开的制备方法获得实施例1所声称的产品。
影响:尽管专利法、专利法实施细则及专利审查指南中没有明确规定如何处理这种说明书译文错误,但法院最终判决支持了原告的观点。这表明,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严重的译文错误仍可能影响案件的判决结果。
案例三:翻译错误导致专利无效
案例详情:在2020年度专利复审无效十大案件中,夏普株式会社的一项发明专利“无线通信系统”因权利要求中术语“频带”的翻译问题被提起无效宣告请求。专利权人在应对过程中修改了权利要求,但修改后的术语“帧内带”仍被认为不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九条以及《审查指南》第四部分第三章4.6节的规定,最终该专利被全部无效。
影响:此案例强调了在专利申请和审查过程中确保翻译准确性的重要性,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专利被无效,使所有相关权益化为乌有。
案例四:翻译模糊导致专利诉讼失败
案例详情:Festo Corp.的美国专利US4354125在申请过程中,由于译文表述模糊,未能明确其权利要求保护的设备是“发动机还是磁性离合器”,被审查员依据美国专利法第112条驳回。申请人被迫限缩权利范围才得以获得专利授权。后来,Festo用该专利起诉SMC公司侵权,SMC则以Festo在审查过程中的修改限制了专利的保护范围为由进行抗辩。最终,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根据禁止反悔原则,Festo不能以等同原则判定SMC的产品构成侵权。
影响:这个案例展示了翻译模糊如何对专利的保护范围产生不利影响,导致在诉讼中处于不利地位。
专利翻译对专利保护范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准确的翻译可能导致专利保护范围的缩小、专利无效或在侵权诉讼中败诉。为确保专利的有效性和最大程度的保护,企业和发明家应寻求专业的翻译服务,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素养,完善翻译流程,并采用先进的翻译工具。通过这些措施,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维护自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