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规定
1. 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
单位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共同开发的研究成果,其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归属应根据事先签订的书面协议执行。
单位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转让必须订立书面合同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办理转让手续后,应向国务院专利主管部门登记。
2. 专利文献检索:
在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进行技术改造时应检索专利文献,尤其要加强中国专利文献检索,避免重复研究和侵犯他人专利权。
技术引进工作中涉及专利技术时,应要求许可方提供专利项目清单,并进行相应的专利文献检索和法律状态调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常见侵权风险
1. 技术术语误译:
专利文件中的技术术语具有高度专业性,误译可能导致专利保护范围的缩小或扩大,从而引发侵权纠纷。例如,医药专利中的某种药物活性成分“compound A”被误译为“compound B”,可能使专利保护范围出现重大偏差。
2. 权利要求书翻译偏差:
权利要求书直接决定专利的保护范围,翻译不准确会导致保护范围不明确,增加侵权风险。例如,未准确把握“means
plus - function”(手段加功能)条款的含义,可能使专利保护范围被误判。
3. 说明书翻译不准确:
说明书是专利权利要求的依据和解释专利范围的重要参考,翻译错误可能影响专利的可实施性,在专利诉讼中成为弱点。例如,描述技术细节时未准确传达原文技术特征,可能导致专利被认定无法实施。
4. 优先权文件翻译错误:
优先权是专利申请中的重要概念,翻译错误可能导致优先权丧失,使企业在专利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例如,翻译优先权文件时未准确反映专利申请日期信息,可能导致优先权被驳回。
避免侵权的策略和方法
1. 组建专业翻译团队:
医药专利翻译需要医药专业知识、法律知识以及语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团队成员应包括医药专家、法律顾问和资深翻译人员,确保翻译工作在技术、法律和语言层面的准确性。
2. 采用术语库和翻译记忆工具:
医药专利中有大量重复使用的技术术语,建立术语库和使用翻译记忆工具能提高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术语库可帮助快速查找和确认技术术语的翻译,翻译记忆工具确保同一术语在不同文件中的一致性,降低侵权风险。
3. 进行法律审查和校对:
完成医药专利翻译后,应由法律专家对翻译文件进行审查,确保符合目标国家的专利法要求。法律审查可发现潜在侵权风险,优化专利保护范围,最大程度保护申请人权益。
4. 关注专利布局和战略:
医药专利的布局和战略影响侵权风险。翻译时应考虑专利的全球布局,根据目标国家法律要求对专利文件进行调整和优化。例如,某些国家关注药物生产工艺,另一些国家注重临床应用效果,翻译时应有所侧重。
5. 规避设计:
在研发过程中,基于已存在的专利技术进行调整或创新,避免侵犯已有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这需要对目标市场中的专利状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确保新设计完全避开相关专利保护范围,避免“新设计”落入风险专利保护范围或存在“等同侵权”风险。
6. 选择合适的翻译团队并制定详细的翻译规范:
选择具有法律和技术背景的翻译团队,制定详细的翻译规范,包括术语表,明确每个术语的翻译标准和用法,确保翻译的一致性和准确性。进行多轮审核和校对,包括法律审核和技术审核,确保翻译的法律效力和技术描述的清晰连贯。
7. 考虑文化差异和法律体系: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法律体系不同,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确保翻译的适应性和有效性。例如,某些技术术语在中文中有多种解释,需根据具体法律和技术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避免在诉讼中产生误解和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