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收集案例
1. 来源选择
从专业的专利数据库,如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数据库等,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专利文件。这些文件应涵盖不同技术领域,例如电子、机械、生物医药等,以确保分析的全面性。
也可以从实际的翻译项目中挑选已经完成翻译的专利文件,尤其是那些在翻译过程中遇到较多问题或者具有特殊要求的文件。
2. 案例筛选
根据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语言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如中英、中法等)、技术复杂程度等因素进行筛选,确保所选案例能够反映不同情况下的翻译问题和解决方法。
二、文本分析
1. 专利结构分析
明确专利文件的基本结构,通常包括标题、摘要、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等部分。了解各部分的功能和内容特点,例如摘要部分要求简洁准确地概括专利的核心内容,而发明内容部分则需要详细阐述发明的技术方案。
不同结构部分在翻译时可能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要求。例如,标题的翻译要突出创新点且简洁明了,而具体实施方式则需要准确传达技术细节。
2. 术语分析
识别专利文件中的专业术语。在不同技术领域,术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很大差异。例如,在电子领域,“semiconductor”(半导体)、“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等术语有特定的技术内涵。
研究术语的翻译准确性,检查是否存在一词多义或多词一义的情况。例如,“cell”在生物学领域可译为“细胞”,在电池领域可译为“电池单元”。
查看是否有新出现的术语或者特定公司、研究机构创造的术语,以及这些术语在目标语言中的对应翻译。
3. 语法和句法分析
分析源语言专利文件中的语法结构,如长难句的构成。专利文件中经常会出现复杂的句子结构,包含多个修饰成分和嵌套从句。例如,“A device, which is composed of several components including a, b, and c, and which has the function of..., is used for...”。
考虑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对翻译的影响。有些语言的语序、词性变化等与源语言有很大差异。例如,在英语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而在法语中有些形容词要放在名词之后。
三、翻译策略分析
1. 直译与意译
检查在翻译过程中哪些部分采用了直译,哪些采用了意译。例如,对于一些具有固定表达方式的技术术语,可能采用直译,如“laser”(激光);而对于一些文化背景相关或者按照字面直译会造成误解的表述,可能需要意译。例如,“user
friendly”可译为“便于使用的”而不是“用户友好的”。
2. 增译与减译
确定是否存在增译的情况,即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或者为了更清晰地传达原意,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内容。例如,英语中有些代词在汉译时可以省略,但为了使译文更通顺,有时需要补充出来。
同样,检查减译的情况,去除源语言中一些冗余或者在目标语言中不需要的表达。如英语中的一些冠词在汉译时通常省略。
3. 转换翻译
分析是否有词性转换、句式转换等翻译技巧的运用。例如,将源语言中的名词转换为动词进行翻译,或者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四、质量评估
1. 准确性评估
检查译文是否准确传达了源文件的技术内容。这包括对发明原理、技术参数、操作方法等的准确表述。可以通过与原文技术专家或者熟悉该技术领域的人员进行沟通来验证。
2. 可读性评估
从目标语言读者的角度评估译文的可读性。译文应该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语句通顺,避免出现晦涩难懂的表述。可以请目标语言的母语使用者进行阅读并提出意见。
3. 规范性评估
检查译文是否符合专利翻译的规范要求,如术语使用是否统一、格式是否正确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局对专利文件的格式和内容规范有一定要求,译文需要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