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从技术领域出发
1. 行业标准术语
在电子领域,像“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这是整个行业通用的术语。对于不同的电路类型,如“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也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专利文件中需要准确翻译并可能要进行一定的解释,例如说明其功能是用户可以在现场对其进行编程以实现特定的逻辑功能等。
2. 新兴技术术语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GAN(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生成对抗网络)”。在翻译专利文件涉及GAN时,可能需要解释其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生成器用于生成数据,判别器用于判别数据的真实性等基本原理,以帮助理解专利的技术内容。
二、基于专利文本语境
1. 特定公司技术术语
有些公司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技术命名。例如苹果公司的“Face ID”,如果在相关专利翻译中,除了直译为“面部识别ID”外,可能需要解释其是苹果公司用于识别用户面部以解锁设备等功能的技术,涉及到红外摄像头、点阵投影器等组件的配合工作。
2. 特定项目相关术语
在一些大型项目的专利中,会有专门为项目创造的术语。比如某个航天项目中的“轨道维持推进器”,要解释其在项目中的作用,如用于调整航天器的轨道高度、保持轨道的稳定性等。
三、从法律和专利规范角度
1. 权利要求术语
在专利的权利要求部分,像“claim scope(权利要求范围)”这样的术语,要准确解释其含义。例如,解释权利要求范围界定了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边界,包括其技术特征的组合范围等,这对于判断侵权与否非常关键。
2. 现有技术术语
“prior art(现有技术)”,需要解释其是在某一特定日期之前已经公开的技术知识或技术方案,在专利审查中,现有技术是判断专利新颖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