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初步分析文档结构
1. 识别标题与目录
标题往往能概括专利的核心技术或发明点。例如,如果标题是“一种新型的太阳能电池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就可以初步判断文档围绕太阳能电池板结构和制造方法展开。
目录有助于了解文档的整体框架,比如各章节是关于技术背景、具体技术方案、实施例还是权利要求等。
2. 确定文档的主要部分
技术方案部分是重点。在专利文件中,会详细描述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原理、结构组成等。
二、术语提取与整理
1. 首次扫描
在初次阅读技术文档时,标记出所有不熟悉的技术术语。例如,在一份关于电子芯片制造的专利中,可能会遇到“光刻胶(photoresist)”“蚀刻(etching)”等术语。
2. 建立术语表
将标记出的术语按照一定顺序(如字母顺序或在文档中出现的顺序)整理成术语表。对于每个术语,注明其在原文中的解释(如果有),以及初步确定的英文翻译(如果已知)。这有助于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术语的一致性。
三、技术逻辑梳理
1. 流程图绘制(如果适用)
如果专利涉及工艺流程,如化工生产流程或软件算法流程,可以绘制简单的流程图。例如,对于一个污水处理的专利,流程图可以展示污水从进水口开始,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到出水口的过程。
2. 技术关系分析
明确各个技术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一个机械装置的专利中,某个零件是如何与其他零件相互作用、协同工作的。这有助于准确翻译相关描述,避免逻辑混乱。
四、标注特殊内容
1. 引用文献标记
如果文档中引用了其他专利或技术文献,标记出来。这些引用可能需要特殊处理,例如在翻译时可能需要按照目标语言的引用规范进行调整。
2. 数据与图表处理
对于文档中的数据(如实验数据、性能参数等)和图表(如结构示意图、实验结果图等),要明确其与文字描述的对应关系。如果数据和图表有特殊的注释,也要一并整理,确保翻译时能够准确传达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