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完整性方面
1. 术语管理
建立专门的专利术语库。由于专利涉及大量特定领域的专业术语,在翻译前先对源文件中的术语进行梳理,确保每个术语都有准确的对应译文。例如,在电子领域,“semiconductor”必须始终译为“半导体”,不能出现其他随意的翻译。
对于新出现的术语或特定语境下的术语,进行充分的研究。如果是某公司新研发的技术名称,要参考该公司官方文档或行业通用解释来确定合适的翻译,避免遗漏或错译术语,从而保证信息完整。
2. 句子结构分析
深入理解源语言句子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专利文件往往句子结构复杂,包含多层嵌套的从句等。译者需要准确把握每个句子成分的作用,将其完整地转换到目标语言中。例如,对于长难句“A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in a sample fluid, a plurality of analytes, the apparatus comprising...”,要正确分析出句子的核心是在介绍一种用于检测多种分析物的仪器,并且准确翻译出其中关于仪器组成部分等详细信息,不能丢失任何关键元素。
对于源文件中的引用、交叉引用部分,要确保在译文中能够清晰地体现。比如专利文件中可能会提到“as described in claim 3”,在翻译时要准确地将这种引用关系传达出来,保证整个文件内容的完整性。
3. 文件整体把握
在开始翻译之前,先对整个专利文件的框架结构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包括文件的标题、摘要、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相互关系。这样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信息,避免遗漏某些部分或者在不同部分之间出现信息矛盾的情况。
对于一些附属文件,如附图说明等,如果与正文内容有相关的解释或补充关系,也要一并完整翻译,确保读者能通过译文全面理解专利内容。
二、一致性方面
1. 术语统一
在整个专利文件翻译过程中,对于已经确定的术语翻译,要保持一致。一旦将“patent application”译为“专利申请”,就不能在其他地方又译为“专利请求”。这需要译者有良好的记忆和术语管理能力,也可以借助翻译辅助工具(如CAT工具)来确保术语的一致性。
对于具有多种含义的词汇,根据上下文确定一种合适的翻译后,也要保持一致。例如“function”在专利文件中如果根据上下文确定译为“功能”,就不要在其他类似语境下改为“作用”。
2. 风格一致
保持译文风格的一致性。如果源文件的风格较为正式、严谨,译文也应该采用同样的风格。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部分译文口语化,部分译文又过于学术化的情况。例如,在专利权利要求书中,要用正式、规范的法律语言来翻译,不能使用过于随意的表达方式。
对于同类型的句子结构,采用相似的翻译方法。比如对于多个描述发明组成部分的句子,尽量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进行翻译,使译文在语法和表达形式上保持一致。
3. 逻辑连贯
确保译文的逻辑连贯性。在翻译过程中,要按照源文件的逻辑顺序准确传达信息。如果源文件中先介绍了发明的背景,再阐述发明的具体内容,译文中也要遵循这个顺序。并且,在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之间,要使用合适的连接词或表达方式来体现逻辑关系,如“therefore”“moreover”“however”等,以保证译文逻辑的一致性。